太長了,先開篇「一」,未來每讀數篇再開「二」或「三」。
讀了四天就由《聖經》的《創世紀》讀到《利未記》,《創》主要載的是故事,而《利》算是律法和祭祀參考書,夾在中間的《出》就剛好平衡兩者,既有故事又有制法。
作為非信徒的讀者,所見識的舊約中的「神」,其實包含與各地神話裡相似的性質,主要是體現於其性格:造人後會後悔、會發怒、重視祭品的素質……而且從中不難看出,衪並非全人的神,而只是希伯來人或以色列人的神,下文會再細說。
雅各
由他騙取長子名份和祝福起,再到他逃到老遠投靠他人,又娶利亞與拉結兩姊妹(「你妻還在的時候、不可另娶他的姐妹作對頭、露他的下體。」利18:18),但神還繼續祝福他,甚至正面出現在他前摔跤。罪的公價不是死,因信稱義後就好像任他胡作非為。
埃及
當我讀到《出埃及記》時,我就對整件事的起源產生問題,到底以色列人是被埃及人迫害,還是被神迫害,甚至會否因為神只和以色列人的祖先亞伯拉罕、以撒等立約,而沒有和埃及人立,才犧牲這群種族。
「將我指示你的一切奇事、行在法老面前、但我要使他的心剛硬、他必不容百姓去。」(出4:21),在經文裡反複出現類近的句子。從此去探討自由意志已算精彩,更加值得想的是,到底之後在埃及發生的悲劇,如殺長子等事,算不算是神禍?
還有「但各婦女必向他的鄰舍、並居住在他家裡的女人、要金器、銀器、和衣裳、好給你們的兒女穿戴.這樣你們就把埃及人的財物奪去了。」(出3:22),總令我感到今日以色列那批右翼分子的生成,是因為這本舊約刊物的種族主義思想太強。下文續談。
犘西
他的形象和新約的耶穌很像,這是當我讀到他向耶和華求情時發現的。他們都有和主直接溝通的機會,相似的聖人形象,反複地行神蹟、解救民眾於極權之中……他們兩者的手法明顯有異,但都是受神指使吧!我幾乎感到,犘西只是欠一個犧牲的機會,若他有的話他亦能復活!
律法
祭祀的方式對我這種學佛者而言,也太殘暴了。而最使我注意的是對人權的揣摩,無可厚非當時和今日的社會風俗相距太遠,男與女的輕重是其一,奴隸制度的離譜是其次,不贅,可細讀《利未記》。
但仍不得不提的是《利未記》25章39至55節,分述族人和外人當奴隸與主人,外人作自己的奴隸是生生世世的產業;族人作外人的奴隸就在禧年便可離去。祂還是偏愛的。想到最近齊澤克所說的「愛是邪惡」,其意大概如此。
於是我覺得,至此的舊約聖經,把它視為一種文化思想,比起視它作宗教更好,即如與儒墨道法四家比較,可能更為合適。即從它們各自的天命觀、政治觀、社會倫理觀等細析述之。我想我讀中史上腦了。
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