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年的公開試季都會聽一遍林溢欣說教,誰也聽得出他的用心與誠實,只是隨社會經驗的累積又慢慢發現,世上還有很多條路,接受他的話也同時接受了一些社會論述,而明明當中也有不少是我厭棄的。讀畢Free to learn 這本書,好像又想通更多。常聽說「學校是社會的縮影」,在作者眼中這話倒不如說成:「學校是監獄的縮影。」正因學生別無它選,只能接受時間被霸佔的現實。
就寫深刻的內容好了。
一、「我唔識。」
家長和教師普遍認為學生不具備任何能力,這種無能的信念深深植根於學生心中。學校又往往暗示學生,要若能完成被告知的所有事情,一切將完美無缺;教師的形象或者某種把社會分階分層的言論,亦錯誤地傳遞「大人已找到他們的使命,與及如何成功。」這種價值觀的貫輸,往往使學生放棄自我教育的責任,只需一味配合就會升學、上大學、找到工作、買樓、結婚⋯⋯然後在某個時間點,當這個承諾落空時,就有被社會或學校出賣的無奈感。誰不曾遇過,那些未曾嘗試就早早宣告放棄的人呢?他們或許是較早就無法跟上課程的人。
二、自主安排課程
假如我們承認人的稟性有異,一些人是文組一些人是理組,那麼何以我們卻又花同樣多的時間去攻讀「主科」呢?不少學生總有幾科特別優秀,卻不被容許縮減課時去修習其他學科,或是提早鑽研更深的部分,只能在課堂中浪費時光。或者,一些人真的無法早早起床回校去證明三角形是三角形,為何不讓他們用感興趣的方式,透過應用層面去學習呢?
三、而家啲學生真係唔⋯⋯
最近教班,又要聽「而家啲學生唔睇書」的老生常談。無論任何年代,「而家啲學生真係唔⋯⋯」都是對的,但家長老師處理的方式,就是增加課時或內容,妄圖強制令他們去做那些行為。”Free to learn” 的作者認為,玩樂(或遊戲)才是學生最欠缺的事,他們之所以喜歡玩(電子遊戲或實體遊戲),是因為那是個能平等協商的平台,他們可以自由地選擇參與或不,剝奪這種參與的自由和協商的機會,只會令「具教育意義的」遊戲變得沉悶、不好玩,也無法如預期般提升學習動機。
四、混齡學習
結合上述幾點,我們熱愛線上遊戲的原因之一,就是那裡的混雜。各個玩家的背景年齡不一,許多遊戲結合協商合作的內容,在平台上社交也是遵循禮貌、技能,而不是學校制度中的尊師,或者要求學生服從跟他們沒什麼關係,個別才能未必更為優秀的「師兄師姐」。
我已無法再經歷多一次童年,但在近年學東學西後,才開始懂得享受在社會的冒險和自主學習的樂趣,唯望在我編寫或帶領的課堂上,能多讓學生感受到愉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