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假還要出文章,壓力果然大。看到前兩位的佳作,壓力更大。
很久沒有和父親詳談了,要數上一次應該還是在小學的時候。這種撼事,我要負上全部的責任。
自小以來生活上的大小從來是母親的「份內事」,父親訥於言表,只負責功課上的輔導。處在這樣的三剎位當然和我有很多衝突。
檢查功課是父親必然任務。
「快去做功課!」是父親的口頭禪。
「大聲讀英文!你喃嘸夠未啊!」是父親對我咆哮的經典內容。
他從沒有這樣對待其他人,作為父親,以惡以嚴教子也是逼不得已。要是我勤奮上進,也用不著他老人家光火。但當時的我并沒有體會到這種「VIP待遇」背後的用意,只是下了一個結論﹕父親只會罵我,他的兒子。總之除了罵,我找不到其他字詞表達我對父親的印象。這個結論讓我和父親的關係越行越遠,很記得三年前赴美時,我和母親臨別擁抱時流淚了,但換成父親的擁抱卻沒有任何的感覺,手臂活像圈著一條冰冷的大理石柱。當時我也暗自驚訝,難道我已經忽略了父親的存在?
今天再次和父親聊天,還是圍繞著學業的話題,但感覺截然不同。
題目是哥本哈根詮釋,「量子態用波函數來描述,而波函數專門用來計算粒子在某位置出現的機率……」父親戴著老花鏡,一字一句地玩味書中的內容,再把重點告訴給我。手中的鉛筆在書本上圈下一段一段的讓人望而生畏的公式。直到有一段EPR詭論,父親搖搖頭,摘下了眼鏡。講者換成了我,翻動書頁,把EPR詭論說個大概。這些內容考試早考過了,只是學得水過鴨背,於是講過後又和他重新看了遍書,細細地討論。
一夜之間,我對量子力學有了一番新的理解。
這種理解不僅僅是物理上,還有一種對父親重新的了解和情感。
并不是因為父親蒼老了許多,我深深對以前所作所為感到內疚。也不是因自己所學超越父親而沾沾自喜,反而是因為看到父親力有不及還是要關心我的功課而感動。我感受到他一直以來的關心是希望我學到知識的同時,養成求知自學的習慣。現在我的所學已超出父親能輔導的範圍,一切就靠自己了。但自己卻遠未能做到自我要求,窮根究底的習慣。突然心底裡多麼想爸爸再督促我做一之功課,溫一遍書。
爸爸老了,這個願望會是一個奢求。不過今晚以後,我會把他放在我心裡,讓他在我物理研究的路上鞭策我。
最後一句是對爸爸說的:對不起。
由於在下正在和父母渡假,如因時差及行程問題遲了上傳請各位作者讀者見諒。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