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學史考試,我想說的是:太多東西要讀要背但太少東西要考我背了李白杜甫孟浩然的數首跟一大堆由初至晚唐詩人的名未與及其流派共寫作特色但幾乎完全無考反而個個都有溫但無背以為可以靠會考高考文學搭救的楚辭就偏偏只係問一篇無幾多人讀過的離騷還不得止更只問它的比興手法我識比興手法是什麼但我真的不知道原來詩經楚辭的同一手法都可以有不同……
但都怪自己準備不足,太晚才開始溫習這份量有點過分的科目了。今天也特別早點回校,沒電腦守在旁邊時會專心點。碰到的數位同學也在溫習,他們手上的多半是張儼如琴鍵的筆記,龍蛇夾雜於紙上,好不乾淨。
我的筆記卻不這樣,我太怕乾淨的,怕那種光潔會奏出首讓人好睡的樂章,便為它東加一筆西加一撇,或在上邊倒滿藍綠橙黃的色料,有時會得出幅抽象派的前衛畫,題為「(扮 )勤力」。看啊!對著那堆悶人的筆記,就只能刺激我別些靈感。
怎也好,過去的就由它,期望下科會考得好點就是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