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中學的童軍隊到大埔行山,才走上首個山頭,就有個「中溫雞」暈倒,脣色發白,要倚著兩人扶穩。然後讓他平躺於亭中的長椅,好好休息。他尚有意識,應該是平常少運動才讓他血液循環不好之故。
讓他抖擻精神,嘴脣回復紅潤,就奉命送他離開,走至太和。有學生歸咎這年代的學生體質每況愈下,事實是這種事每隔幾年就有次,不會太多也總不缺乏。回程路上和中一的班主任顏SIR 一起走,大家寒暄一番,不覺又追回大隊。
大家身體一向都不特別的優秀,但大家的心靈卻改變了不少,都被電子產品耗盡時間。
過去行山是學生難得接觸大自然的時間,看看遠山摸摸近水。細察陽光在葉間吹拂,悄悄地倒映在地上的青澀味。要怎樣才能把每次征服一片高山的感受完整地寫出?又如何重述某次看到壯麗奇觀之駢麗?我的手還經常在試著,把握某個剎那的震撼。
可是那群中學生卻不然,都拿出各自的手機在把玩,連線的對打遊戲、特別的照片和多功能APP,做著在城市咖啡廳或家裡也能做的事,好不懂享受自然之美。
還記得前天與內地生踏單車,沙田到大埔的徑也算是城市中央了,她們卻在踏單車時還仔細留意路上的花樹,指著這朵是桂花,那株又是紅木。還仔細得發現到她們少見到的怕醜草,然後用上十多分鐘去「調戲」它。那種注意細節的滋味,已非今日中學生能感受的了。
總想到莊子課的劉老師,她文化抵抗的堅持,還真的有其意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