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舊文

2013年2月1日

對廁所的胡說八道



最近埋首於一篇談廁所的閑文,卻要認真地查找好些考古資料。愈查才愈明瞭在內地學界混口飯吃,可能比起我平常說自己在中文系裡「呃飯食」更為容易,亦也許需要比敝校中文系更「重創作」,便更能瞞天過海。



一:漢時已有抽水馬桶?

一些維基頁面裡,把中國說成是發明抽水馬桶的第一個國家。它的來源是BBC中文網的報導〈中国发现世界最早抽水马桶〉,文中引新華社的訪問,說在河南永城芒碭山西漢梁孝王墓裡,竟發掘到一個「抽水馬桶」。當地的考古學家如是說,在此不贅。

新華社的訪問已找不到,有點死無對証之憾。可是找來的《芒碭山西漢梁王墓地》研究報告沒這樣說。其實細讀那篇報導也可見到端倪。到底那個石質設計裡,那裡有「抽水」的功用?它不過是由水管組成,充其量也只是個沖水馬桶罷了。

後來的文章,如下文異名同文的〈古代中国的厕所往事〉已不再吹噓超英趕美的抽水馬桶了。可是卻犯了另一個毛病。


二:漢時已有男女廁之分?

在網上一找,便能找到倪方六的〈中国公共厕所何时分男女?〉。正話說在漢中博物館裡收有一綠釉陶廁,不過是個分了兩格的廁所的模型。作者一下子便判斷它一邊供男,一邊供女。但細心推想其實這種說法完全站不住腳,今日男女廁之別,也無非是以尿兜分辨。舊日也有只供男性用的虎子作便器,卻是放在家的裝飾用品之一,在廁圂裡根本不需再和糞坑區分。

兩格廁所的功用明顯不過,我們今日的公廁也不只一格了。原因為何?人有三急時誰想等太久呢?

作者更要在它自己的假設上,吹噓古代男廁比女廁多,若只論便器也許因虎子而合理,但既然廁所本身能男女共用,又為何尚要比較何者為多?今日香港寸金尺土,好些小餐廳根本無法建出兩個廁所,只好男女共用。更且,流動公廁也是男女共用,妄圖穿鑿更難顯大國風範。





可是這些經不起考驗的假設,不少已當成結論般,被廣泛在網上轉發。就如同我們今日在網上看到的一些宣泄情感和政治論述,很多時大體無誤卻又有些許經不起邏輯的改圖(詳見「朗思製作」)。都不經思考被全盤接受地散播開去,令人害怕的不是群眾本身愚昧,而是群眾被種種錯誤教育成愚昧。

也難怪內地有方舟子這種人,本港要走到哪個局面才會走出一位呢?

沒有留言:

WordCloud

Wor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