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舊文

2013年3月8日

偶拾(一)


一、名字

大槪沒有人會在談論一個城市的文化時,會用上居民的名字來評估。可是在灣的這幾個星期,除著認識的人日漸增多,便愈來愈發覺,他們名字的組合較香港來得新鮮。更且,他們所選用的字,是首次知道它原來能用以入名。

好些字的粵音也要讓我想多一會,如「曜」、「羿」、「洳」、「旻」,更就別說要讀準它們的普通話音。由於欠缺把聲音文字化的能力,聽到別人的名字便較難牢牢記好。

但他們何以都取這種名字呢?想必和背後的文化有關。要是說歸因承傳中華文化好,卻不見近百年的名人都多取這類名字。唯有估計是基於其日治時期所引入的大量日語漢字,豐富了這裡的識字範圍。又加上一些原住民文化下的譯名,或是閔語、客家語中會常見的文字。



二、博物館

來了三周,先後到過高雄和台中的美術館。兩個美術館在室內的細節上都能發現設計師花過心機,都不用理會建築面積之限。另外,高雄美術館的地面樓層中間有舞台部份,當樂隊或演員在表演時,即使身於三樓展室的角落也能聽得清楚。此點或許有好有不好。

至於台中的美術館佔地更廣,地面層大槪可容納五到六個展覽,可惜當天時間匆忙只能走馬看花地遊了這麼一層。但值得注意的是,展覽與走廊的分間有不明的現象,應是建館或預備展覽時的心機所在。

比香港更優勝的地方必然先在於,在裡頭每走幾步就能發現椅子,不論是展覽的內或外!對可能背著很多東西的旅客來說更顯體貼。此外還有兒童美術館的部份,離開時聽到有小孩嘀咕母親明天要再來。高雄那邊的內容更包含公共美術的教育,著實令人驚喜。


台灣文學館設於我住的台南市,原址本是臺南州廳。說大也不特別大,但地下設有圖書館,旁邊則是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展覽在意表現台灣本土文學的發展,包含原住民語、閔語客家語的專門介紹部分。甚至因台灣作為華文繁體出版的龍頭,與及早年受冷戰影響而讓港台等地形成一個文化圈的關係,於是便有講及港澳以至海外的華文作品。


此外還到過氣象廳,裡頭有些香港沒有的玩意,如龍捲風機。但教授的科普知識跟香港的類似展館相約,甚至更少。看看未來會否有機會參觀這邊的科學館。



沒有留言:

WordCloud

Wor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