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十四節繪畫課,與未學前對比,的確有不少進步。至少由懵懂沒信心的門外漢,慢慢成長為比起天分,更相信技巧、方法和心機的初學者。特別在勾勒形狀方面,雖花時間,但尚算滿意,亦還在掌握不同排線法和力度對深淺構成的影響。Ceven 和Alice 在這點比我優勝多,不知要再花多少心機才能趕上呢?
![]() |
三月時首次畫藤籃 |
![]() |
今日再次畫藤籃 |
梅花間竹的學習也許有幫助,但近兩星期又畫另一個藤籃了。Ceven 上周好像差滿電般飛快完成,我卻花了兩小時才能開始慢慢地織籃。只能靠今天再趕工,把籃的紋理仔細描繪,但還來不及完成球體的光暗過度。
Robin在課中又問起我他幾乎每次都問的問題:「阿日最近忙嗎?」「上星期有expo趕所以好忙,今個星期好多了。」 大概因他提醒,我忽爾發覺本周表現得不錯,的確很能用心去把藤紋逐條疏理。不似過往心煩意亂時,難以處理複雜的圖紋,而運線也往往偷工減料地較長,像一道道放射線般。
也許一周心情真能在筆觸反映, 就像本周較輕鬆,加上「等埋發叔」幽了全港市民一默,在花心機的部分我就幾乎描出工筆畫般的細緻,但又容易失於西畫講究的聚焦和模糊效果。始終我還未拿捏清楚,應用心機和技術正視哪些細節?
譬 如這幅藤籃的籃邊,Robin 和Ceven 都不是畫出事實,而是用理想中的圓邊畫過去。我卻帶著一份執著,要把藤與藤之間的塊面關係都盡力表現。即使效果未如理想,已讓我更理解眼前這個藤籃的美感 與缺陷。也因此,後來編織的藤枝雖粗幼不整,局部像是敗筆處處,放到整體中卻又尚算平衡。
審美觀、藝術觀當然會責難我高度細緻的再現(represent)終必徒勞,這一如報章追求中立報道也必陷於兩難。但在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當中,因碰到問題而激發思考,確亦加深人對事物透徹的認知,即如接受藤籃和手中圖畫的不完美。
大概去理解世界的無解,是我沉浸於思考、文字、繪畫的一個重要因素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