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本學生寫作計劃的紀念集由齊稿到定稿,前後花了三周的時間。文稿不斷在四、五個同事間傳閱,其中三位看了不下五次,都已看得太眼熟了。然而「校書如掃葉,隨掃隨有」,我們都只是讓本身百出的錯漏減省,卻難有《呂氏》般宣告增減一字均贈予千金的自信。
疏理文句的沙石是最考工夫的是第一步,卻因編改的持份者眾,讓文章幾歷變遷。樓下編輯的修改最不講理,平白的句子他們會肆意雕花,華麗的片段他們也要大幅修改,總抓不住原則。上司跟我則致力保存作品的原貌,事才變得煩瑣起來。此外,各方又會執拗一些異體字,最後還不是莫衷一是。
於我而言,最費心神的是對版。萬幸二哥幫忙開發了編輯巨集,讓電腦先改掉字盤定下的字樣,至少漏改「裡」為「裏」的機會已經消失。但排版上的各項規矩,如部分標點不在行首或行末仍會掛萬漏一……
校對是趟苦差,儘管人間世沒差事獨有甘甜。特別是當我滿心歡喜地覺得改好後,同事再校一遍時又會發掘出錯處,心就暗忖:噢!是我不夠專心不夠認真!未能集中面對過失,沒有迫令自己每次都逐字細讀,縱然毫無效率。
然後就會懷疑,我是否不適合「枯燥」的文字工作呢?據說寫程式只要運行一些算式便知虛實,但書本的校對還未如此方便。只靠團隊的鼓勵,正因大家也明白,而且也承認我們都有看漏眼的時候,要不然為何要一而再,再而三,甚至四、五次地校對下去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