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舊文
2017年7月16日
交換日記:見工(二)
JobsDB 上5000多個空缺彷彿都不真的很缺入般,或者是我的履歷太窄了。發了許多CV後要快一個月才有次面試機會,是個藝團的小助理。我抱著重感冒,執整了一番儀容才敢上陣。
面試上,hr 問我:「你怎樣規劃你的事業?」假如在一個具朝氣的社會,一個冒起的行業(如IT),或者具明確升遷階梯的制度下(如公務員),本應不是什麼大難題,可是我身處香港的文藝界。香港過去20年的淪喪讓年輕人都思考向外闖蕩;藝壇仍然在商業與清高之間搖搖擺擺,也在適應正值具變的觀眾與科技環境;而我這樣一個有人類學系和中文系背景的人,只好簡短地回說:「未來希望在文化藝術界發展,然而具體的崗位仍要隨機緣而定,畢竟人離不開社會的塑造啊!」
又一輪問題後,hr 竟又以不同的句順,再追問一趟未來的事業規劃。我客氣地重申目前在文學雜誌的工作也是在文藝界走,人類學跟認識人性和關係也很相關呢。
心裡卻想是不是要就馬上允諾,於你所聘請全港算起來還沒有10位朋友在做的崗位上付出所有青春?也許我來見工的熱情仍不至此。
但人又是不是必然要有規劃或夢想?要推動文化藝術又不一定要每人也瞓身地全職地工作,假如我希望憑藉微薄的薪水和朋友租場地辦studio 和文化沙龍,又需要在此一一細數嗎?或者,我們是已經熟悉到這個地步,需要分享生命的追求共意義嗎?在你手上關於我的履歷,不是已經被你一開初便評價我:「你都好忙啊!」
要為每個應徵者都預備問題不易,但在某些行業中會否問到些比較舒坦的問題,諸如對行業的看法,側示出應徵者的抱負和識見,而不是程序地希冀比較各人的夢想的高下。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WordCloud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