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舊文

2017年8月23日

交換日記:做書店



畢業後一直找不到工作,甚至連面試的機會也不多。於是便在連鎖書店當起店員來,本來只預計是短期停留,豈料每周最少57小時的工時,教我過去半個月連找工作的時間也沒有。還好在書店裡面對的是人和書,都是我喜歡的東西;少不了還有錢,是我缺少的東西。

我負責的區域是商管投資和心理勵志書,都是我不太感興趣的書種。立於灣仔的書店,商管投資書銷售狀況還算不錯,存倉壓力還不大。可是心理勵志書則是另一個極端,每天也有好幾疊新書送來,真是光看書名已會教人精神緊張,像是:
為何一流的人不會有壓力
到底一流人士看到此書能否聳肩?亦有大量難以再細分的書,教我只好憑書名方便檢索,枚舉如下:
人生很長 最重要的是自己》、《人生苦短,把日子過好最重要》;
學會尋找快樂是生活的一種智慧》、《丟掉教人快樂的方法!》;
你可以再不努力一點》、《老實說,你做過多少努力
想像那些正處於人生低谷,自信不足的人走過來,到底會是「若水三千,只取一瓢」,還是再加感到無所適從呢?




上班之初,便要面對塞滿心靈勵志書的貨架與抽屜,主任提醒我:「有那些書你睇唔順眼,就退掉它吧!」但我看不順眼的,本來就是所有蒼白空洞的書題啊!可惜我首兩天看不順眼的,大都還算能賣,或者較新近入貨,未能退走。到了第三天,我才開始整理出退書的邏輯。

像是書題,台版書大概對此早有研究,不少書都用上奪目的句子或詞組,至少也使人感到很醒目。它們還會加上一小段的描述、名人推薦等,盡可能讓讀者,或至少店員拿起書時就約略了解它應放置到什麼地方。

香港一些流行消閑書名也很有趣,打風前臨收舖有少女買了本《聽日準時轉工啊》,收銀後我也把「多謝」改成「聽日記得準時轉工」,好博紅顏一笑。

另外書脊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能鋪上枱的書多半是入貨量多,或者銷量已很不錯的書,可是大部分的書一到店員手上便插到書架,相比封面書脊要接觸更多的人。心靈書較流行用電腦造字或是硬筆書法,使得書脊在架上盡可能搶眼。

憑著這些技巧,第三天便找到六、七本書來退,加上複本就已有二、三十本。及後退書的數量也大概能維持下去。有趣的是,我慢慢摸出兩三家本地出版社的風格,似乎在用出青少年流行讀物的式樣,來設計書脊與書名,最後當然就順理成章地讓我更便捷的率先處死它們。
(有興趣可私下討論)


每天對著書雖然令我對出版工作有更多想法,也同時教我面對另一問題——想買書!《雕刻時光》再版了繁體版、華萊士的《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漢譯、The Phantom Atlas: The Greatest Myths, Lies and Blunders on Maps、小說《便利店人間》。在非繁忙時間,當店員還可在收銀台翻幾頁書,可惜很多包妥了的書卻教我不好意思翻,更何況可以用同事的75折買書⋯⋯

人如何承受誘惑?









沒有留言:

WordCloud

Wor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