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舊文

2022年10月19日

稿費相關(外傳):文藝行政實務的成本、效益


當討論又出現:資本主義、拉康、意識形態、離散這些詞彙時,我就知道左膠(離地語言點會係左翼)要把討論帶回小眾領域,討論也要終結。趁還有丁點熱度,帶大家講返「條數」、「公道」、「成本和效益」。


都係舉例易明,最近有團體申請基金會錢搞活動,詳情如下:

名額:8位

活動時間:1小時

內容:入印度廟聽他們舉辦的免費音樂會

賣點:有一位本地研究者做導賞

費用:全免


有咩問題?

就是成本效益的問題!這活動成本不過幾千,根本不值也不用申請基金去做。受惠者極少之餘,八位參加者自費的話,也不過是一碗拉麵的價錢。結果是,基金用買一台iPhone SE 的錢,去請8個人食拉麵,剩餘的錢就成為機構的行政費。而那微薄的行政費大概就夠請設計師出一張poster,卻要求同事全包宣傳、聯絡、籌備⋯⋯

點解個圈咁窮大家都賣慘,就係寫計劃書嘅人唔識計數,成日賤做。

(唓,鬧你就叻,你做又會點咩呀?)

寫大條數,令個計劃、活動變得值得。譬如在活動中加入拍攝,詳盡紀錄音樂會的演奏;嘗試整理演奏曲目,了解選曲背後的心思和原因,又有沒有在地化特質;向觀眾介紹樂器、印度音樂特色與風格,並製作小冊子(實體或網上)仔細介紹;租借樂器,或與樂師洽商工作坊⋯⋯以上種種,將令項目成本增加,也同時令效益增加,不贅。

(有得做已經好好,呢家咩時勢?)

空有心但無料,係無用㗎。我無從知曉點解咁差勁嘅計劃都拎到錢,我擔心的是參加者事後會怎樣想整個活動、機構、基金會,還有整個圈的人。

(圖為Diwali 排燈節所用的油燈碟)

沒有留言:

WordCloud

Wor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