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下午閒著到葵芳走走,跟上水石湖墟有很大分別,葵芳的人潮如鯽、門庭若市,整個葵廣沒兩家待租的店舖。
參與過一次葵青區的文學散步,講者用連鎖大品牌與小商店構成的商場,來講新都會廣場和葵涌廣場,也不是什麼新論調,不過我不同意這些例子,特別是這兩個商場正好是我成長的地方。
葵廣的暢旺是有機的組合,一直都有平價又具特色的小食店、飲品店,還有些主攻青少年的時尚服飾小店。場內今日大量的手機配件店從前曾是老翻電影光碟、遊戲光碟的集散地。由兩個四層高的井形建築就藏著一個針對基層青少年需要的市場。時至今日少不免格仔舖、夾公仔機進駐,還有許多販售淘寶貨的店舖,在其中又夾雜些日韓直取的時裝店,訓練著顧客的眼光和創意,真正好看的裝扮,單品本身和配搭的技巧都一樣重要。
進駐新地旗下大商場的店舖,都是一田、無印、UNIQLO等,在荃灣廣場、新城市、新世紀、新都會也一模一樣,銷售的貨品的款式都八九不離十。可是這樣就能簡單責備它倒模嗎?我看到的還有倒模以外的東西。
那次散步,竟沒提及新都會的中庭。這個公共空間現在有人造草皮,聖誕有市集小檔,平時則常有中學生放學後在此坐著閒聊。被商場包圍的中庭既對大眾開放,又讓遊人得以被遊人遮蔽,小情侶能在此吃喝二人世界,女生堆也能互通秘密。會在商場玩的孩子,不會太壞,畢竟那兒是個公共空間。到夜晚,又會有青年在新都會外的梯前跳街舞,在空地busking。
還有高層平台,從前是兩個兒童遊樂場,每當我家人在當年的美心皇宮酒樓聚餐時,我們就到外邊的遊樂場玩。如今它們已改建,一邊有更高更長的滑梯,另一邊是個社區園圃,假日的下午仍然是大人和小孩子的免費好去處。
教我怎能同意,兩個如此用心經營的商場,在一個強調觀察和紀錄的活動裡,簡單粗暴地被劃分進一套套社科理論之中?要書寫社區或香港,我們能不能擺脫掉眾多理論框架,跟普羅大眾同呼共吸,重新撰寫香港獨特的論述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