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增磅後停了有氧一段長時間,到去年七月才因著想增加閉氣時間重新開始。原來的課表緊密,每周只能安排2-3次有氧,其中一次是強度較高的訓練,其餘的都是zone 2。由起初跑5公里也喘不過來,周復周地慢慢訓練,下雨或太冷時就用跑步機,周訓都是15-20公里左右,把《House M.D.》都看到第四季,如是半年多。最近又隨搵食需要,考了個教跑步的資格,學習跑姿、FTHR/ LTHR、訓練安排云云。
這大半年裡最影響我的一項心得,要數關於「畀幾多」的概念。訓練安排的要點有三,分別是:
一、請不要每次都畀盡;
二、不用每次都畀盡;
三、真的不要每次都畀盡。
目前較普遍的做法是8成時間是低強度,只有2成時間是高強度。它最大的優點是預防受傷,還有就是讓身體有充足的恢復時間。也有種說法主張,只有在比賽時才需要出盡全力,日常訓練請安分,謹記潛龍勿用。為學生安排有氧課表時也常發現,那些在要慢時慢不下來的人,到要他們快起來也就快不來。放到重訓中,就是輕重量也控制不好的人,到大重量就更無從入手。
趁天氣宜人跑了趟10k,48:04,還是比數年前慢一點,要是繼續這個訓練量,希望到今年年底能跑進43:00內。
畢竟我們都無能為力扭轉現狀,只有令自己變得更好。共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