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碗窰導賞最具吸引力的,我想莫過於漫山遍野的陶瓷殘件,還有在山路上偶拾的大小瓷礦。碗窰導賞由在舊碗窰公立學校的展覽開始,繞著古蹟遺址如神廟、碾磨、礦洞、窰爐走一個圈。展覽內是近三十年前考古發掘後稍作整理的件件殘件、用具,置在透明玻璃裡就生成一種與文物的距離。展品的分類以殘件的款式、紋樣劃分,我就為參加者補充斷代的方法,像是查看胎色、釉料,並從燒製方式等去推斷。
展覽以外,龜地崗的兩個窰爐曾被發掘,仔細一看就有大量殘件、匣砵夾在泥土間,或是流落河溪之間,人和文物的距離一下子就拉近過來。而殘件都是些已燒壞的瓷器,可能是在燒製時爆裂、黏合、破碎,碟不成碟碗不成碗,欠缺實際功能的貨物就隨便丟棄在窰爐之外。是的,那些能賣的早就賣出,剩下的廢品在山間待上百年,於法律上它們是受保護的文物,但在客觀上它們就只擱在山邊,等到土地要開發時才被工人遷走。在此之前,就讓我們一同從中鑑別品質與碗窰的發展。
而在山間用以敲碎瓷土的水碓早已湮沒,考古發掘時標示的礦洞亦離山路有距離。還好曾被開發300多年的高嶺岩礦山,又豈會只有一個礦洞?在山腰那些舊水碓旁就有大量碎石,高嶺岩潔白易碎,混雜其他長石顯得紅紅黃黃的,也不太難認。
「平常陶室買回來的瓷泥,也曾經是這個模樣呢!」我說。
好些參加者也是習陶之人,問到:「這些高嶺土還能用嗎?」
「能用是能用,但拳頭這麼大的石,提純後可能只有指頭般的大小,一隻杯也做不了。」
這些話自然澆不滅他們的好奇之火,也是因為他們好奇、愛玩,又是行動派,才會一直玩陶並踏上今日這段路吧!希望短促的碗窰陶瓷歷史導賞,能為他們創作帶來靈感。再次感謝大家、凡物工作室,伴我度過這個周日。
最後來個小廣告,歡迎學校、團體查詢,未來也會再籌劃香港其他的陶瓷社區史導賞。
#香港陶瓷 #大埔 #碗窰 #社區導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