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多少年了,終於能在考試末段舉手要求加紙。
從前不是讀文科的質地,闡釋這事我從不在行。會考時還是念商科的我,幾乎每科也是用英文考,又怎會加紙呢?直到預科才開始讀中國歷史,起初只能寫兩頁半的我,自修那年答一道題寫五頁是件基本的事了,胡謅也是那年才認真學會的。
於是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高考中史答案簿的頁數,二十四頁,那次卷一我的資料題答得不好,儘管後來思想史寫夠七頁,也只是寫到第二十三頁便收手。至於卷二,六道題同樣寫足六頁,也是懷著點點抱怨的感覺停筆。眼看偶有考生加紙,回想起來可能是輸了丁點意志。
如今在大學,考試時依舊喜愛胡謅成文,引個例子也要闡釋到兩三行的廢話。大學的答題簿只有八頁,是過去的三分一,時間卻是高考一張卷的三分二,技術上只要滾瓜爛熟就必會加紙。只是我也老早不是那個有心機讀書的我,蒙混過關便算。
記得上學期有個試,很多考生也早走,我還是死戰至最後一分鐘,都不知是不是以往積下的惡習。但是兩小時的試,又考到多少東西呢?故此也不難怪人,老師的題目多出得較具體實在,偶覺輕描淡寫已捉其神。
直至文字學的考試 ,多得老師的考卷問題出得較細緻,終於讓我嘗到多年未有的加紙滋味。原本就打算這一科必定要考得好,為著未來進修人類學鋪路,也想定畢業論文要麼是語法,要麼就是文字、聲韻、訓詁這些小學。只歎最熟的「文字的起源」沒問,有的話足夠默寫五、六頁紙,大概做完一題便確定自己要加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