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舊文

2012年7月6日

好奇心

讓我熟睡的講座還有會讓我清醒的理由,如同引我熟睡的講者總有兩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語。

關於寫作班,他想說的是除了把最基礎的技巧一一傳授外,就什麼都沒法做到。他看著學生的文筆漸漸流暢,也更會用上不同的修辭技巧,文章的結構亦更為精細,可是以後的路就再沒法跟他一起走。關於文學、藝術裡不可劃決的要素:主題及意義,都是些關於性格的取捨,必要自我修為。

於是他說到,他無法要求學生改變在課堂後的習慣,品味著一式一樣的小說、音樂、電影等,對世界毫無好奇心,也沒去把世界注意得更仔細,更細膩。如此下去,文章必然寫得不怎麼有個性。

他說著關於寫作班的局限,而我聽到的更是所謂人影響人的局限。

預科時好像已會向朋友瘋狂推介不同的書、電影,但過去的幾年裡,又有多少人因此而去讀董啟章,看《重慶森林》呢?大概沒有,才忽然記起會考班時曾有同學形容我這人的怪異,發生什麼事也好,最終只是躲到網誌及文學中自憐自賞。

當我想到這裡時,講者便舉了個例,他說自己老是在下班時試著用不同的方法回家,好看看不同的風景。是這句才真正的叫醒我的心神,我正好也是如此。有時喜歡坐巴士,有時喜歡坐地鐵,空閑時最喜歡沿路走,即使是坐巴士也多嘗嘗到不同地方轉車的經驗,乘地鐵也常繞遠路,就連步行也有時經城市有時沿山路。

要是某天我終學懂感染他人的能力,我必要讓別人也對世界好奇起來。對於風光、知識、言情等萬事萬物,抱著相似的好奇心和興趣。

沒有留言:

WordCloud

Wor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