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舊文

2015年10月30日

交換日記:異化兩則


(一)


進入旺季,工作排山倒海地湧至,市場部由平面設計到數碼媒體皆要涉足,確實讓人忙得不可開交。這個星期,乘著公司有大型展覽即將舉行,宣傳更是鋪天蓋地,特別在平面市場萎縮的狀況下,facebook更是重要戰場。於是一天出十多二十個帖子,把一件事用數隻字重複說數百次。

有同事常把數據看成真理,而非科學。如當我們發現好些反應不俗的帖子裡,經常出現「甲」字詞,同事便認為「甲」字最能挑動讀者神經,於是便叮囑我每個帖子都盡量強調「甲」字,直至活動終結。創作者不需要充夠時間與心思去把握活動的賣點,只需要遵循數據寫出反應不俗的文案便可。

這叫效率。

我不是科學家,但仍充滿好奇心,總希望撰寫、創作出更多玩味的句子和詞組,可惜工作量從來有加無減。香港的工作文化似乎仍受工廠件工制的影響,力求身兼多職、MULTI-TASKING,事事但求過關,不求完美。

弔詭的是,我們又深明白,老本會有食窮的一天。





(二)


學生寫作計劃的報名人數空前,同事口中的原因是:家長希望小朋友未來有多一張獎狀去面試。活在香港,誰人身邊都少不了望子成龍的家長,同事也不時接到他們詢問畢業要求的來電,於是偏見終於板倒信念:

「獎項、證書咪食正家長心意……學生活動梗係有證書先吸引……咁多人參加咪因為怪獸家長囉……」

我困惑且懷疑,同事有多認同計劃的活動是真有意義?過去數年賣力地工作,由零開始舉辦的一系列講座活動,辛勤地編修的紀念文集,還別漏了招收學生時的廣告設計……最終都不敵每年派發的證書?

當局者迷,我們也要提醒一下自己,努力多少不是全然白費,別讓失敗主義的陰霾籠罩。










沒有留言:

WordCloud

Wor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