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健身的建議常常與是風潮相關,十年前較流行跑步,時至今日又流行說「做(太多)帶氧會掉肌肉」。這種說法無疑隱含把肌肉看當成身體最珍貴無比的一部分的想法,並且是健與美的唯一標準。
結論放在前,我不同意抹煞帶氧運動,亦非常喜歡做些中距離的帶氧運動,像十公里跑、四十公里單車騎行等。對一般大眾而言,帶氧運動有無可取替的價值,譬如可針對呼吸肌群的肌力與肌耐力訓練、提升換氣量,加強心肺功能。甚至在細胞層面裡,中等強度的帶氧運動最能增加線粒體數量,幫助合成ATP。若在課表中加入適量帶氧運動,能幫助身體恢復。
你願意只為了保留肌肉,而放棄帶氧的其他好處嗎?我的想法是,肌肉不是唯一的目標。我希望透過運動來認識身體與探索世界,每周的課表中自然就有許多帶氧了。至於對一般大眾來說,時間有限每周可選的運動不多,那麼周期訓練也是個理想的做法。把每年分作2-4個周期,每個周期調整體適能目標,也是全面地提升體能的方式。
至於到底幾多的「帶氧」或「強度」算剛好,實在是人言人殊的。主流認為帶氧與重訓要間隔至少6小時,最好相隔一天;有些教練主張高強度地衝刺或HIIT 10分鐘便夠、有些主張每日行夠一萬步即可、有些主張可以中等強度但不可超過45分鐘⋯⋯我給的答案是「自行探索」吧!基於FITT 原則,每人的背景和環境都不同,加上目標各殊,能夠應付的時間與強度就有分別,亦可日漸進步。儘管去試試,強度過猛的話,不用半個月就會堅持不來,不到一個月就明顯走到瓶頸,甚至退步。
要若你跟我一樣,把帶氧混進課表後,各方面的表現還持續進步的話,恭喜你,你又更貼近你的「道」了。
至於怎樣安排適切的負重或帶氧課表,歡迎D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