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需要,試著整理本地的陶瓷發展史時,用到古物古蹟辦事處的「香港考古資料系統」,發現該系統的物料分類中,中文版的「陶」、「瓷」分別對應英文版的「Pottery」和「Ceramic」,這種寫法明顯搞混了物料的分類和定義,致使使用時非常不便。
在物料這範疇中,英語世界的主流的分類是:earthenware(陶器)、stoneware(炻器)和porcelain(瓷器)。三者的區別除了在燒製溫度之外,還有物料——高嶺土的含量。然而在東亞,不流行炻器的分類,只有「陶」和「瓷」兩種。大體上以燒製溫度區分。「陶」是較低溫(800°C)燒製的粘土,「瓷」則是較高溫(1200°C)燒製的。
較沒爭議的如青花瓷和景德鎮的瓷器,都是「porcelain」;此前的青瓷白瓷,分類上就會是英語世界中的「stoneware」,也有人稱之為「原始瓷」;而再遠古一點的陶器,就可對應「earthenware」。
至此可理解,華文世界慣以兩種分類來區分「陶瓷」,英語世界則以三種分類。香港考古資料系統中,無論想以二分法還是三分法也好,也應在分類上選取其一,才能恰當地配以恰當字詞。
可是目前該系統中的「pottery」和「ceramic」,又會引起英語用家的困惑。Pottery和 ceramic 和在日常語用上是同義詞,而稍作考究的話,pottery 的語源是potter 和 pot ,指以泥作器具者,pot又有容器的意思。雖然容器不一定是以陶泥製作,但在過往物料選擇未如今日繁多之時,pottery就是陶藝的名詞。Ceramic 的語源是 Kerameikos,乃是古時雅典一個製作陶器的地方,在19世紀初開始多人使用,似乎就是為了能較準確描述陶塑,如模型、玩具等東西。
基於此,若在material 中以pottery和ceramic來分述,理論上會讓用家設想前者是指陶器、後者則是陶塑等。可是該系統又會把李鄭屋古墓的陶倉模型、蟹地灣的陶牛模型等歸為pottery。
目前香港考古資料系統把物料和用途混在一起,背後相信是乏人整理的結果。畢竟各個藏品的資料寫法由多人經手,因著香港考古學發展的貢獻人背景不一,既有中外學者和研究員,又有不少民間愛好者,他們未必運用相同的分類方式,也不都對用字非常敏感,後來創立資料系統亦似乎只能保留這些原始資料了。
.
Ref:
一、《故宮博物院‧第一百二十六讲‧第一节:陶瓷的概念和分类》 https://www.dpm.org.cn/gugongforum/detail/251119.html
二、Pottery|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https://www.etymonline.com/word/pottery
三、Ceramic|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https://www.etymonline.com/word/ceramic
四、香港考古資料系統|古物古蹟辦事處 https://hkaas.amo.gov.hk/hkaas/main.jsp?lang=2
五、Hong Kong Archaeological Archive System|AMO https://hkaas.amo.gov.hk/hkaas/main.jsp?lang=2
六、Pottery model of a granary|HKAAS | AMO https://hkaas.amo.gov.hk/hkaas/artefactdetail.jsp?artefactID=12&lang=1
七、Pottery ox figurine|HKAAS | AMO https://hkaas.amo.gov.hk/hkaas/artefactdetail.jsp?artefactID=94&lang=1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