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舊文

2023年10月30日

不聽師長的話




最常在師長口中出現的話之一,必定包括「而家啲學生唔睇書。」

這話源遠流長,公仔書或漫畫、電台、電視、電影、網絡都曾經扮演讀書界的挑戰者,不幸地書本多年來都吃下敗仗,不幸中之大幸卻是,書本還未被淘汰。雖說辦讀書會是要推動「閱讀風氣」,但我不把它當成唯一及主要目標。

我的目標是,令學生建立一套觀賞(閱讀)的方式,關乎審美的,也關乎思考的,是一套能應用在不同媒界的觀賞方式。

十多年前上創作班,老師說文字比起影像更具想像力,也是創作之本,寫一句「斜陽下公園的韆鞦」比拍一張照還易,那時我較相信文字的潛能;後來在電台實習,上司給我聽一段只有嘭嘭噍噍的宣傳帶,說聲音本身就能給人無窮想像,那時我又相信音效的魅力。好多年過去,工作上合作的顆伴又跟我說起文字是「創作之本」時,我才聽得到這番話當中的「恭維」和好意。

Marshall McLuhan 在《理解媒界》(Understanding Media)舉過一個例子說,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曾帶領一個活動,要求演員讀五十次「今晚」這個沒有太多說法的詞語,並邀請觀眾把每次上不同的語氣、音調、情感都仔細紀錄下來。真的只有文字才是創作之本嗎?抑或所有感官的延伸,便是創作呢?

Marshall 另一本早期著作《古騰堡星系》(The Gutenberg Galaxy)認為,伴隨媒體技術的發展,社會先後經過口耳相傳的聽覺文化、文字書寫的抄寫文化、批量印刷而成的視覺文化,他又預言未來會重回影視主導的聽覺文化。在文字出現以後,記憶找到其載體,活在那個時代的人較善於背誦,那可是跟抄寫所結合的技能。但當印刷術出現,背誦便開始沒那麼重要,更不要說網絡和AI 出現後背誦更顯得無關緊要。

是以,學生,或者成人,以看YouTube、電影為主流,而少了看書,只是一種潮流使然。最會感到這事有問題的,就只有對印刷媒界有所依戀的人,以及從業人員。可惜統一而連貫的閱讀習慣,從不等同智慧的唯一傳播途徑,我們的社會已多年來都偏頗地淘汰掉大量聽覺和觸覺發達的人。面對不一定對閱讀感興趣的學生時,課餘的讀書會又何必再三強調這股偏見呢?

沒有留言:

WordCloud

Wor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