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教完Goodnight 的group class後,都會參與及後的一節No-GI BJJ。從前上過有道袍的,後來時間所限便上no-gi。疫情時跟二哥一起學柔道時,我感受到的是兩人身體的平衡感,如何穩固又如何破壞;側重地面技的巴西柔術我則把重點放到關節之上。
膚淺地說,人的大關節總比小關節有力量,矢狀面和水平面的動作又通常比額狀面的有力得多,各種鎖技的變化似乎就是尋找這些機會與破綻。Side control 時強調髖貼髖好能追緊對手;top mount 時則以跪姿避免承受對手臀推的力量。練習時能夠嘗試top 和bottom 的位置,方好釐清雙方發力的訣竅。多加熟習後,體重差依然是壓倒的差別,而技巧和練習就把那差距收窄半點,讓人沒那麼絕望。
約半個月前還有次文sir 有事,班上有常犯筋骨毛病的同學,我就以體適能教練的知識跟大家來個特別班。大家的遇到的情況大多圍繞手腕,直觀地我們提升前臂的力量、穩定、活動度,深入些的話則與肩膊的關係更大。那天跟大家做了不少單側的上肢和肩帶動作,後來的同學反饋也不錯!
如果你也想有序地探索身體的各種可能,無論是BJJ、肌肉班,抑或更多不同的運動種類,都歡迎D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