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美國的大表姐生了個男孩子,繼二表姐的女兒後,我又再成為表舅。他還未起名,父母想取「樂」字,姨媽又嫌暱稱「樂仔」(落仔)不好聽,雖然身在外地但中國人總是忌諱。所以她又欲寫成「學」,大概就在這樣的基礎上去為他取名了。
母親節的簡單茶聚,便在集思廣益這個問題。最後我想了個「常」或「嘗」的音,置在中間或後頭也好。「樂嘗」尤受我推祟,有樂於去嘗試的意味,生活久了就會發現身邊太多機會,有時只欠些勇氣和推動力鞭策,「樂嘗」就希望孩子能有動力,不用每每求望子成龍,只希望樂於嘗試吧!
蘇軾之友陳季常,也就是家有惡妻河東獅的那個,名字的「季」偕「貴」音,後取常,嚼著有種安於常態的感受,老子的抱一等思想,也是滿有哲味的名字。所以「學常」或許也是好名。
只是亦有親友認為取名之重要,在於命理術數之說,據知我本名也是循此法而取,最後弄得讀來不鏗鏘之餘,又毫無意思,索然無味。還是以名字去容人猜度,改名者的期望為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