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開課快有一個月,同學都漸漸適應起這種生活,於是功課就不早不遲地來臨。大學除卻英文課的功課外,都跟中學的功課不同,也較中學做的報告較多點東西讀讀,還要符合一定的規格才可,確實不算困難,只是要花點心思及時間。
確實是做起報告來,才可看到同學的真章!甫拿起別人的報告,心中也暗道不是。看正式或非正式的論文是在中五時開始的 ,一直以來讀文學雜誌《字花》都最愛讀較後的論文部份。當然這樣的比較確實不公,但不論格式,只談架構和資料搜集上,就已是相差太遠。
兩天來看了兩組的報告,不難發現本地生和內地生之分野,確實各有優劣,互有千秋。內地生稍優於文本的整體結構分析;但本地生則長於較深入的剖白。前者找的資料均圍繞文本整體對術,亦多兼顧到作者的背景;後者所針對的卻是文本本身,希望籍文本去驗證自身的想法。
這大概跟我們的訓練有關,正如今天報告《離騷》的高大女生,流利的普通話能回答跟《楚辭》相關的基本問題。倒是我毫無準備下的會考式提問,同學間竊竊私語著答案時,她卻有點慌,結束後更笑著推我說問得太狠。
但始終我是較重視格式的人,太害怕報告有剽竊之嫌,便發覺到目前為止,都無人在寫參考資料時跟隨中文系本來的論文寫作要求。當然我們不是在寫論文,但習慣也還是早點養成好。把簡單報告也一定程度上視作論文,不是更好麼?
每次報告也面對同學,我就覺得大學功課就這方面好, 水平差距不用無謂地猜度。較高年級不等於較聰明,正如有人竟反問報告組別為何不用POWERPOINT而照講義讀時,可第一時間在心裡大加嘲諷提問者的無聊。既然有POWER又有POINT,根本不用POWERPOINT。難不成在有電腦以前的人,就沒法做個好報告?
只恨自己的那一份報告,竟發傻地交了那個壞版本,不會生起什麼事就好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