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舊文
2017年9月13日
交換日記:人名牌
為什麼服務性行業的從業員會有人名牌?特別是愈低級的,就愈是會寫上全名,而不是花名或簡稱?隨著陟黜,人名牌卻又不知不覺地消失於顧客眼前。
你也許不曾為意,人和店員的溝通距離其實很接近。每當顧客的眼睛在交談的當時,突然瞥眼我的人名牌,都是件很注目的事。我會是說錯了什麼?他或她是否要投訴了?對啊一直以來接你電話態度很差的是張生,而不是我,姓羅的收銀。
我工作的連鎖書店也有做遊客或外藉人士生意,偶爾會有大陸人來找禁書(中聯辦背景的書店又怎會有?)、也有外籍人士來找英文書。倒是在葵青區常見的南亞裔青年則很少,工作個多月後,今天才有對帶印歐臉孔的母女光顧,她們來找國際學校裡中文課的教科書。
起初我正躊躇到底說 "Hello, do you have our membership cards?" 好,抑或先講聲 "namaste" 或"aslaa-mu-a-lai-kum" 較討好,最後憑他們的衣著猜測,就選了巴基斯坦的說法。少女竟立刻以流利的廣東話回說:「咦!你點解會識講嘅?」才定睛看看我的膚色,又瞧了瞧我的名牌,似要從我身上找出同鄉的基因。
「噢!是朋友教我的。」她就高興地和母親相視而笑。直至離開收銀枱走到梯間,才又放聲地以我聽不懂的語言談話。
不知她們在香港購物時,平常能遇到幾多熟悉的款待?
我想人名牌就是讓她確認一下,我只不過是個族群友善的收銀員吧?願她下次再光顧時,我不會緊張得忘了「多謝」的讀法。網上查過是 "Sukriya" 和 "dhanyabaad" ,而我仍生怕讀錯。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WordCloud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