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天二哥談起《北風與太陽》的故事,他說小時候覺得它很有寓意,但最近卻忘記了它的確切寓意。重新體認故事的時候,更感古怪,要是北風和太陽比拼的不是讓路人脫掉外衣,而是相反要他穿上外衣,北風不就是贏定了嗎?所有寓意彷彿因為幼稚的規矩而變得無稽,然後他問我,有沒有影響很深但大了發覺是假的寓言故事。
那時我答《三隻小豬》。原因是故事裡,最聰明最勤奮最後獲嘉許的是小豬,而不是兩個豬哥哥,作為孻仔又有兩個哥哥的我,在首次聽故事時便代入當中!然而,想像和現實往往相反,三兄弟裡最笨拙的其實是我,我也忘了是到多大才從《三隻小豬》胡謅的寓意裡清醒過來。要是有機會的話,我會說三隻小豬裡聰明最勤奮最後獲嘉許的是豬大哥。
今天因工作關係,要為《三隻小豬》擬一份簡單的劇本。但我最後沒把性格兜亂,像孔融讓梨般,受害者是弟弟就夠。但問題畢竟來了:
一、 到底他們為什麼要建屋?
二、 到底豬大哥的屋壞了後,他是先走到二弟家,抑或直接到三弟家呢?
三、 奸角是狼抑或狐狸?
四、 狼或狐狸的最後結局是什麼?被吃,抑或敗走?
為此我上網查找,總算釐清好些過去一知半解的情節,《三隻小豬》,則是源自英國童謠,原來最後狼是被豬吃掉的。同時又發現,寓言故事原來是些很常被人教訓的課題。就如《北風與太陽》的出處《伊索寓言》般,錢鍾書曾撰《讀伊索寓言》來抨擊它的不切實際。
順藤摸瓜地細意查找《伊索寓言》的二次創作,便又找到另外兩隻豬,改編《狼來了》的《豬來了》,一看便又眼泛淚影,那一句:
「我受騙,也很嬲,但不過是跑了餐冤枉的。可是只要有一次我不相信你,你可能會沒命啊!」
《麥兜響噹噹》裡,麥兜的成績單上記著的評語多好:「他不是低能,他不過是善良」。終於我又找回自己,即使以後都笨拙地生活,永遠相信永遠守候永遠沉淪也好,只要我清楚自己從來都能這般簡單和良善,便好了。
謝立文、麥家碧、麥嘜、麥兜、《菠羅油王子》……我真的太喜歡這隻地道的傻豬、地道的繪本了!這才真真是些好童話,好寓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