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舊文

2025年2月1日

自駕遊

 

疫情期間學車時,已跟老闆說希望來年能跟她一起自駕遊,最後要隔近5年才是我們首趟二人世界的自駕遊。老闆不喜歡匆忙,而我由來喜歡探索。我們的自駕遊便是那種早上十一時出發,隨便找個路上看似好吃的餐廳,就停下來試試,然後才到景點的逛逛。悶了又找間咖啡店休息一會兒,隨心而行。去得不遠,近近地隨便兜兜。


旅遊是種對理想生活的投射,駕駛也可算是理想生活的,或者是一種階級的體現。小時候連的士也很少坐,也沒有親戚有車,每次坐的士或私家車都有種奢侈感。有車的朋友說每次旅行都要租較高級的車款,過過癮。但對我來說,駕駛一事本來就已夠過癮。遵照車速的限制,規矩安全地行駛到目的地,都比玩賽車時在賽道裡繞圈有趣得多。




去年跟媽媽到沖繩自駕遊,還車前她請我別介意她這麼說——那兒讓她想到美國。疫情前她隔一兩年就到那邊找大哥,沒車牌的她便隨大哥到處走,對媽媽而言自駕也有某種孩子長大後帶她到處傲遊的情意結吧。我由始至終也不懂要介意什麼,她快樂我就快樂(倒是那次意外頻生,事件衝擊得要寫篇漫長的記錄,也使我得小休一段時間才敢跟她再去遊行)。


蛇年還想跟朋友到日本走多趟,不同的組合又會是個不一樣的體驗,依舊希望旅途平安、順利。

2024年12月11日

十二月的泳池課




觀察動物是件非常強調安靜和距離的活動,兩個月後會外遊賞鯨,昨夜就跟教練在室內暖水池中訓練。鯨魚對聲音敏感,能下水賞鯨的都不得使用水肺,即使是自由潛水者,也要注意聲浪。我們就在池中練習踢蹼:蹼要在水中,避免踢踏時的水花聲;身也要盡量打直,減低水阻。教練說人很渺小游水永不及鯨魚快,但是不練好踢蹼就只會在巨浪與慌亂間錯過牠們。對呢,九月時到峇里看魔鬼魚時,只有牠在我身下游過時讓我瞥見,要拍下牠確實不易。我們還要練習好換氣的節奏,換氣太密會游得很慢,換氣太疏又游不遠,只有在泳池裡數算踢蹼的下數,慢慢認識自己的節奏。


的確觀察動物非常講究安靜和距離,家門外有池鷺在單車徑旁的草堆停下,我提著相機放慢腳步,還要把身子壓下,才能悄悄走近牠,然後舉著鏡頭耐心地紀錄池鷺的生活。十二月的池鷺身上是棕色白色的羽毛,沒有繁殖季好看高調,在草堆中牠似在發呆又似在觀察四周的昆蟲,就忽然藏起脖子準備,轉眼已伸出長喙啣著一隻小昆蟲。在旁的我,便在靜靜地學習,如何按捺著興奮與激動,去好好和世界相處。


我是從養貓學懂安靜和距離的,花花還是村貓的時候已愛窩在我家門外,不少成人愛給牠零食,令牠嬌嗲得絲毫沒有流浪貓的小心。但花花還是會躲開小孩子,那些看到貓便興奮起來,大呼小叫、急步走向牠作勢要撫摸的,牠都會壓著尾巴急步逃去,也讓那些小孩子失望。反而我曾在失眠愁悶的寒夜,坐在門前的小階讓牠前來依偎,那時跟牠說過許多悄悄話,牠都會一一細聽。這就是人與物種,還有人與人之間,最妥當的禮儀了。


共生物相處的禮儀,便是這陣子泳池課中的課題了。 

2024年9月25日

限制想象

近來出席工人團體(不是街工)的聚餐,對象是一群經計劃輸入的外勞。居於宿舍的他們分成數更,每天上班十小時。其中一位說到,來港工作很開心,從前在大陸掃街要日曬雨淋,薪酬才2000元。到香港人工高數倍,又在室內環境工作,算是很幸運了。又有另一位工友說起,他來港不很久,以前在大陸閒時會唱歌、跳廣場舞,現在時間不多,仍未重拾興趣。工會老前輩試著跟他們打成一片,便談到不遠的鄉下,又拿出特產聊慰他們思鄉之情。

餐後,談到小組的發展,老前輩替同事打氣,說偶爾聚聚,已經交到功課。他認為工友事忙,意識不高,也不理解「目前被剝削」的處境,我們只能慢慢滲些東西進去,讓他們未來遇上不公時也有些概念。

忽然我似回到很久的從前,但我已不像過去信奉這套了。外勞對工作的感受是多麼真實,

至少比組織者從書本中讀到的「剝削」更貼近現實。又,未來的發展,也有貼近他們生活的方式吧?這個年代的外勞,人人手上一部手機接通網絡,抖音、小紅書、微博在紅什麼的,他們都想去試試看,也不用把外勞歸類成由鄉下出來純樸又物慾不多的人,三四十歲的人兒芳華仍茂呢!

最怕的是,真正每天感到被剝削的,是組織者;真正純樸又缺乏物慾的,是組織者;真正對世界不再好奇的,是組織者。那個無比巨大的理想,才讓他們深信,基層就應活成基層的模樣。




2024年5月28日

初學者


OW 的首節課我們在泳池學習半清、全清面鏡、脫去又穿回各件裝備、尋找中性浮力又練習踢蹼等。一起學習的同學多次學游泳也不太成功,看我幾乎都會把動作一次完成,就誇讚學了兩年自由潛水的我水性了得。弄得我也不好意思起來,回說兩年前我第一次出海也跟你差不多,幾乎要在橋咀遇溺。

吃飯時他問起許多有趣的問題:手機買什麼潛水殼適合在水底拍照?潛水時遇到大白鯊會不會好驚好危險?哪裡哪時可以看大鯨魚?沉船會不會很困難我這種程度能去到嗎?他又提到在泳池另一邊練習dive master 的人在清澈的泳池水底裡互相溝通,那畫面很美很想拍下來⋯⋯

那不也是我嗎?兩年前我游水比老闆還慢(現在的蛙式也是),穿上較硬的泳蹼就不懂游泳。配重一片混亂下在水面超級緊張,整個肩膀的呼吸肌群都異常地累,咬著snorkel 時亦要提醒自己呼吸啊快呼吸啊!然後也懷著一大堆一知半解的問題下潛,帶著更多的問題上岸。被微小又重要的反壓技巧卡了年多,同時又繼續沉迷在當時只落到的數米深度之中。

新手真可愛,要不時重溫每一個初學者對嶄新的感官刺激的滿足和好奇,那樣才會更使人懂得怎樣教學,怎樣分享喜歡的事情。




2024年5月20日

讀書筆記:離開學術界

曾與不少高學歷人士共事,當中有學者也有學究,經歷好的時候會讓人想重投學界,差的時候又會令人感到這群欠缺「社會化」的人真的難以共事。作者 Christopher L. Caterine 曾是位古典文學的學者,後來發現往昔希冀謀到終身教席的想法渺茫時,便毅然選擇「離開學術界」,此書就是他梳理自身經驗後的實用手冊。以下簡述偏心的的幾個點:



一、封掉自己的去路(第一章)

人有時會把眼前的事看成定義自身的唯一元素,這種心態往往被成功者歌頌,但卻是更多人在職涯上為自身設限的藉口。


二、理想主義(第二章)

在學術圈、文學院的薰陶下,基於學者被認定對該領域充滿熱情,而賺錢並非工作要點,於是瀰漫著一種把貧困與好的工作表現連結的想法,亦開始擁抱貶低金錢價值的理想主義,卻不自覺地讓機構更好地剝削最有熱誠的人。


三、對商業社會欠缺認知(第二章)

誤以為NGO 或非牟利機構都是善良的,而營利企業都是邪惡的。實際上卻有許多對世界有貢獻的私營企業,亦有許多只為謀取私利或為同人圈內謀福利的NGO 。


四、為了符合資格而學習(第三章)

作者認為人不應為符合資格而再攻讀學位,因為除了初級職位或專業範疇外,在商業世界的情況是,因為當某君要升任某職位,公司資助他或她完成該學位。而不是基於另一人具備該學位,來升任他或她。畢竟當你具備入職門檻,升遷講究的履歷早已不囿於學歷。


五、加強履歷

不少高學歷人士在進修時會不自覺地設限,擔心由原先著名大學學位的名銜以外,再多添一個文憑會把整個履歷的價值拉低。或是害怕與原初學術經驗無關的義工或兼職工作,會使職涯規劃顯得搖擺不定。作者提醒踏出這一步需要的是謙遜、勇氣和努力,畢竟要跨足別的領域往往就是由掌握基礎開始,兼職工作則可展現在象牙塔外的能力。作者本人也應工作所需考取AWS Cloud Practitioner 的認證。


六、轉化經驗(第四章)

困難度和重要性是兩回事,高學歷者讀到碩博並非易事,但不代表所主攻的範疇具備同等份量的重要性。作者是攻讀羅馬文學,尤其是亞歷山大時代往後一百年的詩歌的學者,當他轉職時強調的是個人研究的能力、如何研究一門學問,而不是在研究什麼!

關節與關節


周三教完Goodnight 的group class後,都會參與及後的一節No-GI BJJ。從前上過有道袍的,後來時間所限便上no-gi。疫情時跟二哥一起學柔道時,我感受到的是兩人身體的平衡感,如何穩固又如何破壞;側重地面技的巴西柔術我則把重點放到關節之上。

膚淺地說,人的大關節總比小關節有力量,矢狀面和水平面的動作又通常比額狀面的有力得多,各種鎖技的變化似乎就是尋找這些機會與破綻。Side control 時強調髖貼髖好能追緊對手;top mount 時則以跪姿避免承受對手臀推的力量。練習時能夠嘗試top 和bottom 的位置,方好釐清雙方發力的訣竅。多加熟習後,體重差依然是壓倒的差別,而技巧和練習就把那差距收窄半點,讓人沒那麼絕望。

約半個月前還有次文sir 有事,班上有常犯筋骨毛病的同學,我就以體適能教練的知識跟大家來個特別班。大家的遇到的情況大多圍繞手腕,直觀地我們提升前臂的力量、穩定、活動度,深入些的話則與肩膊的關係更大。那天跟大家做了不少單側的上肢和肩帶動作,後來的同學反饋也不錯!

如果你也想有序地探索身體的各種可能,無論是BJJ、肌肉班,抑或更多不同的運動種類,都歡迎DM。




伴你發夢




前日老闆寫了個帖子是講和中學生檢木棉,她今天又和我說了別個跟小學生畫公仔的事,是在陶碟上繪畫公仔時,有學生把比卡超耳朵的顏色畫反了,黑色的部分畫成黃,黃的又改成黑。他卻只是苦惱著,何以我的比卡超看上去怪怪的呢?

老闆就跟同學一起上網找比卡超的圖來參考,學生看後就有點鬧脾氣,嫌這畫得不好想要重新再畫。她就說:「啊你這個是『色違』比卡超!」學生大概有玩相關的遊戲,聽到老闆的話就由悲轉喜,把自己畫出的比卡超認定是個珍貴的小精靈。

拍拖也不是這樣嗎?走入他人的世界中,一同發夢。

碰巧我也跟中學生在早前的課上玩過「一分鐘唔畀google畫卡通人物」,出現的角色包括多啦A夢、比卡超、安妮亞⋯⋯我把活動定位在觀察與捕捉而非相似的程度:一些學生選擇角色的頭像,一些把著眼點放在眼睛、耳朵或尾巴,一些又放了在竹蜻蜒或別的特徵上⋯⋯盡是他們的日常觀察的選擇,毋用計較對錯。

另一個重點,是關於這活動好玩不?又為何好玩?何以學生有時會討厭(文字)創作,又有時會懼怕分享,但在別些媒界或規限下,又能享受這種集體的遊戲一同發夢呢?


2024年5月11日

護理員的保健


受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所邀,近來開始陸續走入護老院舍,以體適能教練身份向前線工友分享職安健與勞損的注意事情、運動示範,並且一同做些體姿與活動度檢查。從前曾修讀過復康助理、物理治療助理等課程,雖對院舍工作已有一定認識,仍未及親身接觸來得仔細。就如以前為母親按摩一樣,沒人問起有時就不會提起。

分享與示範過後,就是逐一為護理員檢查,足背屈的幅度、骨盆位置、肩袖肌群等等。每日體力勞動下,她們的不適最常出現在肩膊和手臂,還好的是她們的肌力都不錯,要比許多辦公室白領好得多。時間所限,剛跟她們一同按摩前臂、做過些提升肩膊活動度的動作後,就要到下位工友了。勞工幹事則在旁為工友逐個登記,進一步了解她們的工友環境和狀況。我們也印制了些活動度紀錄卡,好使她們更易記住與己相關的動作。



每次出動都讓我回想在勞工組織當義工時的日子,當年關心的是政策倡議,如今則由勞損入手,都是由心出發想為他們做些事。尤其院舍內,好多都是50+的護理員在照顧70+的老人,人對未來的想像會是如何呢?目前行內有不少外勞,有一位檢查後開心地跟我說:「我之前耕咗廿年田。」她們又是怎樣看這個步入老年的城市呢?

而我則期望大家都健健康康,一年接一年優雅地老去。

如有查詢,歡迎DM



#護理員 #勞損 #工友 #NGO #勞工 #體適能 #阻力帶 #按摩

2024年5月5日

預備



共友吃飯時分享工作點滴,她做的公司會資助她考取不同的資格,這天學運動攀登,改天就學高結構網陣,當然少不了獨木舟等等,上課的時間還算工時。我說這事很划算。體適能教練續證的條件也是進修,我有個本地的,也有個美國的,兩邊需要的課程又有不同,有時續證會有被吸血的錯覺,畢竟好些課程內容實在稍為落後甚至參差,付費前又不一定知曉。

這年我讀過或在讀的是長跑教練和癌病患者運動,後者也頗實用,隨年齡漸長身邊罹患癌症的朋友也有不少。幾年下來,也遇過不同慢性病的學生,相關的課程一定讀不完的但做點準備也好。癌症牽涉器官功能失調、術後復康,背後的復健原理也算能對應頗多情況。

至於長跑,我跟她說讀也不難,本行某些專項的消耗在於教練怎也要撥點時間去練跑。健身教練需要維持身型,長跑教練就要維持一定的跑速吧?我原初為自己訂的小目標也是10公里輕鬆50分鐘內,這種速度也算能跟新手跑友度過一段不太短的時光了。以後想能在渣馬挑戰組的時間(43:00)內,而這就要付出許多的時間來練習了。

說難不難,說易不易,開心便好。

WordCloud

WordCloud